VR实训室建设方案

解决思路

革新传统,以新技术、新媒体驱动教学变革是本方案的解决思路。

随着VR/AR技术的逐渐普及,未来的智慧教室应该是一个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的教室,亦或者是两者的融合,即MR的教室。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认为学生的知识来自于自我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构建,而根据戴尔经验之塔,人类的最优经验来源于实践。所以,如果可以用VR和AR技术打造一个与知识高度融合的虚拟现实环境,让师生借助VR/AR 眼镜、虚拟场景和交互式系统,让学生声临其境的去探究和学习,获得类似于直接的体验经验,学生将成为课堂知识的中心。

建设思政教学校内VR实践基地,把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社会核心价值观、公共安全警示学习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以沉浸式的方式让学生来体验、认知、感悟、认同和接受,增强学生素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时代感和吸引力,让教学变得容易、高效,解决以往存在的书本知识过于单调抽象、多媒体教学只能看却不能实践等问题。

VR技术的概念与特性

VR是Virtual Reality的缩写,中文的意思就是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技术是一种能够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它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交互式的三维动态视景,其实体行为的仿真系统能够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从技术层面来讲,虚拟现实技术是集成了计算机图形(CG)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人工智能、传感技术、显示技术、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一种由计算机技术辅助生成的高新技术模拟系统。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沉浸感:

指用户感到作为主角存在于模拟环境中的真实程度。理想的模拟环境应该使用户难以分辨真假,使用户全身心地投入到计算机创建的三维虚拟环境中,该环境中的一切看上去是真的,听上去是真的,动起来是真的,甚至闻起来、尝起来等一切感觉都是真的,如同在现实世界中的感觉一样。

image.png

2交互性:

指用户对模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从环境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包括实时性)。例如,用户可以用手去直接抓取模拟环境中虚拟的物体,这时手有握着东西的感觉,并可以感觉物体的重量,视野中被抓的物体也能立刻随着手的移动而移动。

image.png

3多感知性:

指除一般计算机所具有的视觉感知外,还有听觉感知、触觉感知、运动感知,甚至还包括味觉、嗅觉、感知等。理想的虚拟现实应该具有一切人所具有的感知功能。

image.png

 

VR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的应用

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高校思政教育的要求相比,目前高校传统的思政课堂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新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迫切需要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创设新的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实效。

同时,随着00后学生逐渐进入高校,他们更加偏好形象化的理解记忆,如何发挥思政课的作用,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一系列的变化对传统的课堂提出了新的挑战。

image.png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得到广泛的实践,许多高校先行先试把信息技术(VR即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思政课堂教学,可以对无法到达的场地和过往的历史事件进行仿真,借助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的共同作用形成新的教学模式,这样能够解决课堂上的许多难题,更加吸引学生去探究、实践该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image.png

思政课堂上有许多精彩的场景,尽管教师们讲的栩栩如生,但是想象弥补不了身临其境的触碰和感知。而VR技术的沉浸性、交互性则大大提高了参与者的全方位体验。运用新媒体技术可以让思政教学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同信息技术融合,帮助大学生激发学习动机、增强学习体验、实现情境学习和知识迁移。